孩子遇到事情就找你?家长要反思,是否过度参与了孩子成长?
中午接到朋友老李的电话,她有些着急地说:“你一会儿有事吗?我想让你陪我去一趟姑娘的学校”。
我问:“是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吗”?
“我也不知道,小敏刚才打电话,就是哭。”
同为母亲我能理解老李心情,于是陪她去了一趟学校。结果发现,老师安排作为班干部的小敏去参加学校的科技大赛主持,而小敏觉得会影响学习,就非常不情不愿地接受。
老师则说:“如果觉得不想去就直接告诉老师”。小敏觉得老师这样说是故意在班里同学面前给她难堪。
老李问我该怎么办?我与小敏分析了事情的原委后,告诉她:去和老师道歉,并告诉老师你内心的感受。
回去的路上,老李说:“我挺开心的,感觉女儿很依赖我,什么事情都要跟我说,我们之间没有代沟”。
“但是我看到的是另一个问题”。
听后,老李一脸疑惑地看着我。
“你已经过度参与孩子的成长,所以才会有什么事情孩子都会先找你”。我向她解释道。
如老李这般爱孩子的父母大有人在,我们口口声声说的爱,会不会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变成孩子的阻碍?
过多参与养出“巨婴”
作为父母,你有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,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,依旧给他们穿衣服、收拾书包、处理各种问题,除了坐在课堂上学习以外,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题孩子去做。
以为自己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,结果过度地关爱,导致孩子无法独立。你知道这样发展的后果吗?孩子有极大的可能成长为“妈宝”、“巨婴”。
父母参与孩子的成长越多,他们的能力就会越差,无论是生活能力,还是自理能力,甚至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。
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懂得体谅,试问你把所有的事情都替他包帮,他感受不到生活的一丁点不如意,如何换位思考,做到体谅父母呢?
比如,你在家擦地,孩子穿着脏鞋跑了一遍,你看到踩脏的地板,什么都没有说,只是又回去拖了一遍,这样的方式,孩子不仅体会不到你的辛苦,下一次还会继续做同样地事情。
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: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距离孩子太近,过度包办代替,过度控制,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。
没有自我的孩子,他们没有自己思想,不会管理自己的人生,更没有办法自己做主。
为什么家长喜欢过分参与?
斯坦福教授耶琳娜·奥布拉多维奇曾经做过一项实验研究,结果发现,当孩子专注于一项活动时,父母过多的参与,会破坏孩子的行为发展。
即便如此,很多家长依旧会过度参与进入孩子的生活,这是为什么?
一方面,过度养育造成的后果。
很多家长过度参与、干涉孩子的人生,实际上可以称为过度养育。过度养育主要指,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保护,过度关注,过度干涉的教育。就像老李,有了孩子以后,辞职成为全职妈妈,全部身心都扑在孩子身上。
所有的事情,都以孩子为中心,尽最大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、愉悦的成长环境。结果导致女儿的依赖心理那么强,即便已经初中二年级,依旧遇上一点事情就需要妈妈帮忙出面解决。
另一方面,父母作为过来人,认为多参与可以减轻孩子的挫折。
大多数参与孩子生活的父母,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一些挫折的人。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遇到孩子有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,就想挺身而出。
作业不会,成绩不理想时,家长比孩子更焦虑,恨不得自己替他们写作业,去考试,如此,孩子心理的压力就会减轻。面临找工作,社会竞争压力时,家长也要去帮一把。
所以,出现了很多“啃老族”。但是当他们真正独自去处理问题时,就会发现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。
所以,当你参与孩子生活,帮他们安排一切的时候,确定是真的帮助到孩子了吗?就像纪伯伦所说的:“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他们是对生命渴望所诞生的孩子”。如此,为什么不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?
请父母正确参与孩子人生
0-3岁是幼儿发展的黄金时期,就如怀特所说:一个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经历,对于其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。
所以,孩子3岁以前,父母要做到全程参与,最好是100%。多参与、陪伴,给孩子足够的爱,让他建起立起牢固的初级幸福感,这是父母真正能给孩子一辈子的财富。
到了3岁以后,孩子慢慢进去求学阶段,家长从主要参与改成辅助,逐步退出孩子生活。
喜欢替孩子做主的父母,一把培养出的孩子通常没有想法,没有主见。其实,父母的出发点是“为孩子好”,更应该明白给他属于自己的权利,让他决定自己的事情。
这才是尊重,才是真正为孩子好。拥有选择权的人生,才是自由、幸福的人生。不是吗?
小编来叨叨:
《卡尔威特的教育》中有这样一段印象深刻的话:家庭教育中,应该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,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以及教育。否则,孩子将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,未来的生活中,将吃尽苦头。所以,该如何更好的养育孩子,是父母必学的课题。